西南大学官渡实验学校 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新课标学习 心得体会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19-12-21 来源:原创 浏览:7762次
分享到:

西南大学官渡实验学校 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新课标学习 心得体会

朱俊、柯红瑶

2019年9月24日


为了适应新高考变化,基于核心素养的修订后的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》终于解开了神秘面纱。自标准公布以来,我和同行老师们一直就新标准进行交流,今天,学校也专门要求对新标准组织各科老师再讨论,经过研讨,每个人都收获良多。

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。与过去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相比,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、创造性、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,更加凸显学生的个体性。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,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,转变教育观念,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,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。变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为课程决策者,创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,大胆地学习和吸取新的教学模式,为学生创设发抨的机会、数学问题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,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、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,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。结合我的教学实际,对本次研讨有以下感悟:

首先,课程理念与时俱进,通过落实“四基”,培养“四能”,促进学生六个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,达到“三会”: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,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,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。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,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。把过去强调的“双基认定为一个动态发展概念,在继承这一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,摒弃过于繁琐的计算、人为设置的技巧化难题及机械记忆的负担。而把导数、数学处理、数学建模、统计与概率、微量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,与时俱进,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。增强应用意识,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。新课改新教材改进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,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,使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,在课程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与魅力。

其次,课程结构发生很大变化,分为必修和选修1、选修2三部分。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,面向全体学生,还增加了初高中衔接部分,选修1包括四个主题,选修2细分为5类,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,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,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,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。

第三,课程内容上变化也较大,删除了“算法初步”、推理与证明”、“几何证明与选讲”、“坐标系与参数方程”、“不等式选讲”等内容,增加“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”及对“导数”、“复数”等部分内容增加课时,让学生能进行深入研究。总之,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,强调知识产生的背景。新课标还对一部分内容重新设计,进行调整、整合,使得课程尽量符合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,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样处理课程内容,结果是学生有更多精力来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本质,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,从而高质量地、有效地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计划,达到其学业目标。 

新课标还同时明确:数学探究、建模及数学文化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,设计成相对集中的活动形式,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,渗透在各个模块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钻研数学,培养学生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、每一个教学环节,多方面、多层次预测学生集中的活动中提出或遇到的问题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、积极交往、共同发展的过程,也是互教互学,教学相长的过程。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、解惑者,更是知识的引导者、促进者。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、复制者,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。新课改背景下,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”诱导“与”引导“,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,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,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,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,体验数学科学家走过的路,促其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,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、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,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。

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模式,摈弃教师独霸课堂、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,促成师生间、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。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,通过相互作用、相互协商,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个体活动,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。 

对于新课标的实施,我们都刚刚接触,相信还有很多需要摸索和研究的地方,也期待2017版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》能更好的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