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育工作 | 西南大学官渡实验学校学生法治安全教育普法讲座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23-11-16 来源:原创 浏览:171次
分享到:
  • 01.jpg
  • 02.jpg
  • 03.jpg
  • 04.jpg
  • 05.jpg
  • 06.jpg
  • 07.jpg
  • 08.jpg
  • 09.png
  • 10.png
  • 11.png
  • 12.png

让每个孩子平安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期盼。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,进一步净化校园,规范学生的行为,切实有效控制和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,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,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护意识,1114日下午,昆明市官渡区图书馆2023年“云秀讲堂”公益讲座第五期——学生法治安全教育普法讲座在西大官实开讲。此次活动由初中部主任杨义清主持,伏香凝副教授主讲,官渡区图书馆馆长陶静园、我校校长助理殷晓华及小2020级全体师生一起参与了活动,聆听了讲座。

伏教授从认识校园欺凌、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及特点、容易参与校园欺凌的类型、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影响、如何走出校园欺凌的阴影五个方面向孩子们进行了详细讲解。

讲座中,伏教授用生动形象的图片、妙趣横生的语言,通过问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,并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欺凌。同学们认真聆听,积极参与,踊跃举手,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,对校园欺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本次开展“拒绝校园暴力”知识宣讲活动,希望同学们能正确认识校园欺凌,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好自己,拥有阳光快乐的校园生活。

普法小课堂

什么是校园欺凌

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,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:

1.肢体欺凌:欺凌者以暴力手段对被侵害者的人身进行侵害,通过肢体动作去恐吓、伤害他人。如暴力推搡、殴打、推挤,暴力威胁性追逐、围堵、吐口水等。

2.言语欺凌:欺凌者主要通过口头言语方式直接攻击被欺凌者,如通过取侮辱性绰号、恐吓、辱骂、骚扰、嘲弄、讥讽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。对受害者精神达到严重程度的伤害。

3.社交欺凌:欺凌者恶意排斥、孤立、排挤被欺凌者,或散播谣言、挑拨离间、搬弄是非,不让其融入群体、不让他人与其玩耍,排斥其参加游戏、社会活动等。

4.网络欺凌:欺凌者利用互联网侵犯被欺凌者隐私、损害人格或名誉,如侮辱、诽谤、散布谣言、传播隐私等。通常,网络欺凌作为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的延伸和手段出现,扩大影响,对被欺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。

5.财物欺凌:有三种表现形式:一是欺凌者强行占有、损毁被欺凌者的财物;二是欺凌者向被欺凌者索要钱财或互联网虚拟财产等;三是欺凌者通过威逼、恐吓方式指使被欺凌者去偷窃、强行占有、损毁其他被欺凌者财物或从事盗窃、抢夺第三方财物等行为。财物欺凌往往以肢体欺凌、言语欺凌、社交欺凌为基础,不断发展形成。

6.性欺凌:性欺凌不同于性犯罪,是指以性或身体特殊部位为取笑、嘲弄对象,或拍摄、散播、描写令被欺凌者不舒服的与性相关的图片、影像及文字等,或强迫摩擦、攻击被欺凌者身体的特殊部位等行为。此种行为会给被欺凌者造成非常严重的精神痛苦。性欺凌一般与肢体欺凌、言语欺凌、社交欺凌伴生,多种形式共同作用,造成严重后果。

实施上述欺凌和暴力行为一旦越界,极易构成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行为甚至触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受到法律严惩。

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

(一)学生

1.正确处理矛盾纠纷。学生间发生矛盾纠纷,有向校园欺凌和暴力方向发展的,要及时向学校教职工、保安和父母反映。在教职工、社区司法所、社区民警的主持下妥善协商解决。不要任由矛盾发展,肆意激怒对方,更切忌相互邀约至特定区域私下解决纠纷。

2.保持镇定。要相信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,克服害怕、惊慌的正常心理反应,不要被动跟随欺凌者到位置偏僻、人迹罕至、视线遮蔽的区域或封闭空间。并尝试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告诫对方正在实施欺凌行为,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、借助环境条件来使自己摆脱困境。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激怒对方引发过激行为。

3.学会求助求救。一是面临校园欺凌和暴力,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,都应当努力向学校老师、家长反映,获取帮助和保护。二是记下所在学校门前张贴的社区民警的姓名和电话,有肢体欺凌、财物欺凌、性欺凌风险或行为的,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求助和报警。三是遇到紧急情况,应当采取冲向最近安全节点(公安机关警务设施、治安岗亭、执勤点,教师、班干部视线范围,学校门卫、社会面单位门卫室、保安室、校园视频监控范围或社会治安公共视频监控探头覆盖范围),大声示警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方式获取帮助。如被他人控制,可以采用异常动作等方式引起周围人注意等方式努力获取帮助。

(二)学校

1.救助为主: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,校方应立即组织开展医疗救助、心理干预、司法协助等工作来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,最大限度减少受害者身体、心灵等各类损害。

2.适度惩戒:学校要建立健全校规校纪,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。对校园欺凌的加害者,首先校方要第一时间通报其家长,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并督促严加监管;其次校方应当按照校规校纪,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,开展教育矫治,并明确教育矫治和取消处分的期限及条件,让实施欺凌的学生积极改错向好。总体原则是坚持教育挽救,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予以适当惩处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快速反应:学校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,并及时开展救助工作,合理处置校园欺凌事件。对实施过校园欺凌的学生,要安排责任人定期谈心谈话、沟通疏导并掌握情况。对矛盾纠纷尖锐,已形成严重心理问题,隐私严重泄露或人际关系环境坍塌的学生,要及时安排调整班级,减少与矛盾源头接触,避免再次激化矛盾。必要时报请教育主管部门采取转学、休学等措施,消除不良影响。

4.低调弥补:在处置过程中,校方要从受害人角度出发,多关注受害孩子、家长的利益,保护未成年人隐私,客观回应社会关切,消除负面影响。

(三)家长

1.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。部分家长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可能表现为要求孩子一味顺从,长期打压孩子的自尊和自主意识。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孩子性格软弱,在学校成为被欺凌的对象。家长应当密切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,如果发现异常,应及时询问了解,对超出家长及孩子应对能力的事态,家长应采取行动,及时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,合理合法解决问题。

2.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。孤僻、不合群、学习成绩差、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。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、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;同时要多加陪伴,关注孩子的学习,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。

3.冷静,孩子应当是最重要的关注对象。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,请保持冷静,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,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。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,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,支持他。

4.共情,先别追问过多细节。避免一味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学计较,这可能让孩子误以为遭受欺凌是因为自身的问题,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。对孩子表达共情,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:他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“常态”,你对于他所遭受的对待非常痛心。

5.接纳,父母绝不抛弃你。孩子遭受欺凌后容易出现极端情绪,如对于人际关系异常抗拒,不愿意上学等,这个时候家长要宽容对待,因为孩子可能处于应激状态,不要对他产生二度伤害。

6.安抚,先平复孩子的情绪。孩子在极度没有安全感时更看重别人的关心,越早把情绪处理好,对孩子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才能越小,这比起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。

发生校园欺凌将要承担的后果

学生:学生实施欺凌、暴力行为,从情节严重程度、涉嫌违法犯罪程度不同,可能面临以下后果:短期内停课隔离在家反思;按照校规校纪对欺凌者进行处分;向受害者道歉和赔偿;经学校申请,教育部门和专门教育委员会审批,被转入专门教育学校就读;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;被移送少管所收教;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。

家长:子女因实施欺凌暴力行为被行政处分、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,轻则短期停课影响学习进度,严重的不能在原学校继续完成学业,受到治安、刑事处罚后将终生受到影响,断送前程。因子女故意伤害,承担抢救、治疗费用、对方家长误工费用、精神损害赔偿等综合高额赔偿。

学校坚决反对各种程度和形式的欺凌和暴力行为,通过防欺凌安全主题教育活动,规范学生言行,引导学生面对欺凌勇敢说“不”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,推动平安校园、和谐校园的建设。

亲爱的家长朋友,要从根本上杜绝欺凌现象,需要家庭、学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与配合,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,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