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有坏人诈骗,孩子们看看这些故事,一定提高警惕!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日期:2023-04-07 来源:原创 浏览:2449次
分享到:

因为孩子涉世不深,缺乏社会经验,容易相信他人,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。被诈骗的钱不一定能追回。诈骗不仅涉及财产安全,还会涉及生命安全。因为有的孩子遭遇诈骗后非常懊悔和自责,导致自伤事件。犯罪分子如果不能被抓进监狱,也必会遭到天谴。我们能做的,是增强防诈骗意识。

第一个故事

12岁的小壮使用平板玩游戏,在语音聊天室刷到一则“免费领取游戏皮肤”的广告,添加了对方微信好友。对方表示,未成年人领取“皮肤”需要通过家长的手机辅助完成。小壮拿到家长手机,根据对方视频通话操作提示使用其母亲的手机在某商城分3次,购买了4张电子购物卡,共计3400元。对方让小壮将电子购物卡密码发送过去,同时要求删除所有对话。完成一系列操作后,小壮并没有得到“免费皮肤”,这才慌了神,赶紧告诉妈妈自己可能被骗了。妈妈紧急到朱陈派出所报警。接警后,朱陈派出所值班工作人员立即对该笔资金流向进行查询,得知对方已将购物卡密码修改,工作人员立即联系某商城平台协助冻结,所幸被骗的3400元追回。

第二个故事:

近日,14岁的小晴刷短视频时,一则“免费领取游戏皮肤”的广告引起了她的注意。小晴扫描广告上的二维码,加对方为好友。“你存在恶意拖欠他人6万元的行为,正在被公安机关调查!”验证通过后,对方自称是公安局的“周警官”,并亮出“警官证”,涉世未深的小晴一下子就慌了神。“周警官”说如想自证清白,解除嫌疑,则要到网购平台购买价值1万元的指定商品。得知小晴的手机没有开通手机支付功能,“周警官”表示小晴只需使用其父母手机转账即可。在这个假警官的威胁恐吓下,担惊受怕的小晴偷偷拿妈妈的手机,在短短的2小时内,分13次向对方账户转账,共计17万元。家长发现后,急忙到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松岗派出所报警求助。小晴父亲说,自己一直未给女儿开通手机支付功能,更未向她透露过银行卡的密码,万万没想到,小晴偷偷使用妻子的手机,模仿妻子的语气,发来一条询问银行卡支付密码的信息,他没有仔细甄别,就告知了密码,导致损失17万元。

第三个故事:

2022年4月3日,小学生小周(化名)使用手机玩网络游戏时,有人私信添加小周,说可以给小周送礼物和游戏装备,还能带她一起晋级。添加网友后,小周收到对方发来二维码,对方说扫码就能领取游戏道具。她扫码后,收到了一个弹窗提示,称“检测到您属于未成年人,平台自动开启礼物盒并取消不了。如果要取消扣款功能,必须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操作,否则官方会将您家长名下的银行卡扣除15万元”。她担心自己一时贪玩真的会让家长的账户被扣款,只好打开了视频聊天,把镜头对准家长的手机,按照对方的指示一步步操作。先下载了一款App,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。第二天,小周的父亲检查自己的手机,这才发现有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,自己的银行账户已被人分三次总共转走了6000元。家长疑惑,“我又没给她银行卡,我也没告诉我小孩密码,我就说怎么一下子就扣了6000块钱,我银行卡也没绑定手机,也没绑定微信。”该App原来具备了这一功能,在用户实名认证后,无需输入银行账号而添加银行卡,并能进行转账操作。

第四个故事:

一名家长报警时所称,当天晚上她接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服人员打来的电话,提示她刚刚在一小时之内,连续操作购买了近12万元的游戏点卡。原来,当天晚上,小学生小美(化名)拿着妈妈的手机刷短视频,看到有条短视频里提供了一位明星的私人QQ号。小美正好是这位明星的粉丝,便迫不及待添加了QQ。谁知道,过了一会儿,明星的QQ号发来信息,对方自称是明星的代理律师。在威逼和恐吓下,小美对这位所谓的“明星律师”言听计从,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在网店里大量购买游戏点卡。对方还教她更改密码,购买游戏点卡。孩子们被骗的类似故事还有很多。

eaead4a8f1d9e183ad39f9c561bd5a6a.jpg

警方提醒:不法分子利用免费领取游戏“皮肤”、装备等各种名义诈骗。诈骗的花样很多,犯罪分子还在设计新的花样。怎样防范诈骗?关键是孩子们做到:1.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,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、点击不明链接;2.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银行卡号、支付账户及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;3.不要害怕犯罪分子的恐吓,犯罪分子只是吓唬人。我们遇到威胁、恐吓,或者已经被骗,要及时告知家长,及时报警。